找回密码
 Register
搜索
查看: 410|回复: 2

【搬运】重新审视“绞肉机”模型:为何TLNB的损失模型,要优于渐进式伤亡的模型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5-3-7 13:08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文来自OSG的推送 仅作搬运和翻译处理!



重新审视“绞肉机”模型:为何TLNB的损失模型,要优于渐进式伤亡的模型
从对战斗的常识性认知来看,追踪渐进式伤亡能更准确地呈现战斗情况似乎是合乎逻辑的。然而,这种方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确保对拿破仑战争进行更准确的呈现。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。我们要将“细节程度”和“准确性”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。或许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,但很有可能过于注重细节反而会让你离准确性越来越远。


摒弃这种常识性方法的最佳方式,是去研究战斗实际是如何进行的。例如,1806年10月在耶拿会战中,絮歇师凌晨6点出发,在大雾中迷失了方向。该师向右转后,进攻了克劳塞维茨林地。絮歇师的步兵编成了三个旅:
- 克拉帕雷德旅(第一线)
    - 第17轻步兵团(第1营和第2营)
- 雷耶旅(第二线,位于克拉帕雷德旅后方)
    - 第34和第40战列步兵团
- 韦德尔旅(第三线,作为预备队)
    - 第64和第88战列步兵团


这种师级编制表在1806年的法国军队中很常见,轻步兵团作为独立旅作战,而线列步兵团则两两编成一个旅。轻步兵相较于战列步兵身材更矮小、行动更敏捷,通常率先投入战斗,目的是探明敌军的位置,并使敌军陷入被动。


第17轻步兵团向左推进得有些过头,当他们听到普鲁士人下达命令的声音时,便朝着大雾中开枪射击。这种漫无目的的射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,导致双方都出现了大量伤亡。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,克劳塞维茨林地被攻占。大约上午9点时,轻步兵的弹药所剩无几,且疲惫不堪,于是退出了战斗,他们穿过第34战列步兵团的防线,而第34战列步兵团则向前推进接替了他们的位置。就这样,尽管伤亡人数不断增加,但该师的前线兵力仍然保持相对稳定,而且当一个团疲惫不堪时,就可以将其撤出,换上一个生力军的团。


该师的全部兵力并非一次性投入战斗,但其综合战斗力取决于各旅之间的相互支援与协同配合。在游戏中你看不到这些情况——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堆叠内。(实际上,各旅之间的距离可能在525码以内,或者稍远一些,这取决于地形,但仍然在可呼叫支援的范围内。)纵队编制只是一种体现师级部队完整性的方式。


这与“绞肉机”式的战斗模式相悖,但在现实世界中有其合理的解释。如果你一次性投入所有兵力,那么面对任何突发情况时你都将毫无准备。


伤亡情况:
- 第17轻步兵团:总兵力550人。弹药耗尽后撤退,由第34战列步兵团接替。
- 第34战列步兵团:总兵力1100人。第1营在风车处伤亡惨重。
- 第40战列步兵团:总兵力400人。占领了圣十字修道院(Vierzehnheiligen)。
- 第64战列步兵团:总兵力220人。被调去支援位于左翼的第七军德雅尔丹师。
- 第88战列步兵团:总兵力290人。被调往左翼。


“绞肉机”式战斗模式的另一个问题是,在一方或另一方从战场上撤退之前,双方的伤亡人数几乎是相等的。如果你只关注战斗中的渐进式伤亡情况,那么一个合理的战斗模型是得不出任何结果的。仅靠火力并不能保证胜利。真正带来胜利的是战术机动。在战争初期,拿破仑之所以能战胜对手,是因为他们还拘泥于过时的腓特烈式作战体系。战场上的伤亡情况并非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。正如拿破仑所说:“撤退时造成的人员和物资损失,往往比最惨烈的战斗还要多,而且还有这样一个区别:在战斗中,敌人的伤亡与你方的伤亡大致相当,而在撤退时,伤亡则只出现在一方。”


纵观历史,在造成大规模伤亡和进行战术机动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。拿破仑战争主要关注的是战术机动。而这也正是我们在TLNB中所关注的重点。


假设在每个旅中,有一个团伤亡最大且战斗时间最长。在每个师中,有一个旅的伤亡比其他旅更严重;以此类推,在各个层级都是如此。在埃劳战役中,第七军的伤亡最为惨重……


通常情况下,会有一块关键的地形,双方将领都能认识到它的价值。例如,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中,双方都意识到了普拉岑高地的重要性。当拿破仑“放弃”了这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形时,联军认为他们已经胜券在握。然而,对于他们计划中的“迂回包抄”战术而言,位于泰尔尼茨和索科尼茨之间的一块关键地形才是重中之重。在那里作战的部队,即达武的第三军,在那场会战中承受了法军最多的伤亡。他们的伤亡率不应被推广到整个法军部队身上:一个平均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。伤亡情况取决于地形,而那两处关键的“城堡”让进攻的俄军遭受了重创。


通常情况下,地形会限制一方(也就是承担进攻任务的一方)的行动。如果你想了解那场会战,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那块关键的位置上。


闪电战强调战术机动优于战斗本身。拿破仑凭借他的辉煌胜利证明了这一点。他先放弃对关键地形的防守,然后在敌军开始行动后,派遣他最优秀的将领和最精锐的师投入战场,他利用战术机动和地形优势,战胜了敌军在战场上的庞大兵力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1金币 +10 收起 理由
无趣无聊 + 10

查看全部评分

发表于 2025-3-10 11:27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吉良左中将YX 于 2025-3-10 12:44 编辑

个人认为TLNB问题主要不在于CRT,而是没有疲劳/士气以及过强的zoc。

如果我们认同师内部的旅损耗和替换发生在同格,似乎疲劳的增加、士气的衰减在这个层级是不必要的。但师乃至军级部队一样会在长期战斗中“像燃烧殆尽的煤渣一样”,“队形散乱了,体力和精力都耗尽了”,TLNB不仅体现不了这一点,而且因过强的zoc,无法实现更高层级部队的替换。而历史上这种层级的损耗和替换是司空见惯的,如博罗季诺会战中第1军第4师接管了第5师的前线,吕岑会战中克吕克斯的下西里西亚旅被友军替下。

关于zoc杀人的辩解也很苍白。撤退的确会导致更大的损失,但即使被包围也可能有秩序地撤退,比如永科沃之战俄军2个团就维持秩序突破了包围,没被包围一样会在溃退中失去战斗力。

而且师旅级的包围往往没那么容易,真实的会战不是回合制,防御方意识到侧翼暴露是会主动撤退的,就像奥尔泰兹会战中的鲁热师。

克劳塞维茨主张在防御战中如果有4个师参战,就要留下2个师作为预备队;如果有5个师,那就得留下2—3个师作为预备队,还强调庞大的预备队在进攻战中也相当重要。但在TLNB中,轮替并不容易,长期战斗也不会有疲劳,优势兵力包围敌人又是如此具有诱惑力,除非战场宽度过窄,或指挥能力严重不足,否则保留大量预备队绝不可能是优势策略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3-11 22:29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吉良左中将YX 发表于 2025-3-10 11:27
个人认为TLNB问题主要不在于CRT,而是没有疲劳/士气以及过强的zoc。

如果我们认同师内部的旅损耗和替换发 ...

赞同 我在读完这篇文章过后给KZ回了一封邮件 主要也是问了你说的两个问题:

1、ZOC杀人过于高效。以塔拉韦拉DOB为例 开局英军有可能直接损失1个骑兵师加半个第一师 这是大概率事件 我认为一个小时瞬间报销这么多人很奇怪 虽然说不是全部被歼灭后续可以继续重组 但是棋盘上是实打实的少了这么多人。 KZ表示:这个例子太极端了 你的思考不够深入。但是根据文章内容 并没有排斥一个师堆叠在一起 并且表示一格内的单位可能并不是全部在前线,那就更奇怪了 没在前线的怎么也死了呢
2、疲劳问题 KZ未作回复 但是文章内容一直在强调TLNB是注重机动的 实际上在ZOC和无疲劳的情况下Campaign或者某些ATB剧本表现得十分怪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Register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Velonica

GMT+8, 2025-4-28 23:32 , Processed in 0.02253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